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胡益虎 冯茜宁
2022年,极不平凡的一年。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在湘江西岸,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奋力抓改革、锐意闯创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切实做到改革、发展“两不误、两促进”,打造“强省会”战略的核心支撑重要增长点,以实干实绩勇担新使命、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全年GDP稳居国家级新区第6,规工、固投、社零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5‰的土地上创造了8%的GDP、12%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产业强区发出时代强音
“打造四个新区,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这是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发出的号召。
去年6月以来,随着优化管理体制工作的稳步推进,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实施“区政合一”的重大改革。新征程,再出发,打造产业强区是不变的时代强音。
蓝图绘就,实干为要。新区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百日大冲刺”,全力支持支柱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持续打造高端产业新区。
如何让现代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加速做大做强?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牛鼻子”,谋项目就是谋发展新动能。去年,新区产业项目按下加速键,以项目建设之“进”筑牢经济工作之“稳”、新区发展之“根”。
促项目建设、抓企业帮扶、优营商环境,2022年,新区全域加快推进730个年度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600亿元,其中实施“五个十大”项目成为落实“强省会”战略、打造“四个新区”的抓手。
两场集中开竣工,“五个十大”项目总投资达206亿元,市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0.7%。
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强区之基,紧紧把握先进制造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期,矢志笃行、奋力争先,以创新引领制造业行稳致远。
冬意正浓,奋斗的号角正伴随着清晰而强劲的经济“脉动”,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磅礴力量。据了解,2022年新区引进产业项目221个,合同引资1500亿元。
在湘江智能网联产业园孵化基地一期项目现场,2022年12月28日工程封顶的喜悦仍是热气腾腾,鼓舞着建设者朝着2023年12月项目交付的目标昂扬前进。作为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长沙市十个重大引领性产业项目、湖南湘江新区十大百亿产业项目,湘江智能网联产业园孕育着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新动能,百度、中汽研、舍弗勒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将打造“中国智联高地、湘江绿智新城”。
持续深耕重大项目,着力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建设一个项目,带来一批项目,孵出一个产业集群。
抓发展就要抓产业,抓产业就要突出产业集群。去年,新区瞄准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15条产业链重点发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锻造强劲发展引擎,新区产业链百花齐放。

沿着时间轴回望,你会发现拔节生长的产业,撑起了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方天地。
2022年11月24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现场会公布了工信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胜出名单,以湖南湘江新区为核心区的长沙第二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2022年10月10日,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长沙安牧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芯片先进封测扩产建设项目正式开建,安牧泉公司作为湖南省、长沙市和湖南湘江新区唯一的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企业,对湖南、长沙和新区打造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达产后,产能规模将充分满足省内芯片企业先进封装需求。
2022年9月2日,巴斯夫杉杉长沙基地二期扩建项目成功点火试生产并完成产业链战略合作协议签约,点火试生产的扩建项目将使巴斯夫杉杉的正极活性材料年产能提高至十万吨。
湘江西岸,梅溪湖、洋湖之畔,一座座产业新城正在崛起。湖南金融中心聚核赋能,金融及配套机构总数达1800余家,累计为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助力全省各类企业获股权投资超1000亿元;岳麓高新区敢为人先,启用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基地,开放全国最长的智慧高速试验公路……一个又一个产城融合的故事在新区频频上演。
且看这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新区聚力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培育形成3大千亿级产业群,占全省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五分之一。2022年,新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集群产值分别增长56.7%、8.4%、12.4%,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5%。
湖南湘江新区在产业集群领域的科学谋划,充分展现了新区以大手笔下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先手棋”的决心。当好“强省会”战略核心支撑和重要增长点,努力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实现争先进位,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创新驱动激发澎湃动力
滔滔湘江,见证着高质量发展足迹;巍巍麓山,注视着科技日新月异。
记者昨日在湖南湘江新区大王山南片区看到,湘江科学城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推进,融城一路、观音湖路、机场大道等道路工程项目上,工人正在紧张作业,现场机器轰鸣、施工车辆穿梭,项目计划于2023年底建成通车。
湖南科创看长沙,长沙科创看新区。2022年,创新激发发展澎湃动能,湖南湘江新区科创工作硕果累累。
2022年11月24日,新威凌作为当年湖南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钟声还未散去,11月25日,赛恩斯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锣音又声声入耳,11月22日,华曙高科通过上市审核,在科创板“蓄势待发”。去年湖南新增5家上市公司全部来自湖南湘江新区,新区上市公司总数居国家级新区第二,成为上市企业的“摇篮”。
细细梳理新区上市企业名单,科创型企业已然成为新区上市企业的中坚力量。
新区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政务服务、要素保障、创新环境、政策支持、主体保护等五大因素和条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务,为科创型企业厚植发展沃土。
平台为基,为创新积蓄能量。作为新区科创活力的主阵地,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持续发力,通过“五个十”项目,围绕基础支撑、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科创服务、创新平台5个类别,提升了大科城科技创新输出能力和承载能级。
2022年9月29日,举世瞩目的湘江科学城规划初步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实现了从最初设想到方案落地的工作目标。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落实湖南省、长沙市科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湘江科学城选址于长株潭都市圈地理中心,总用地规模约145平方公里,将打造国家高水平原始创新承载区、长株潭融合开放创新试验区、世界级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国际一流的科创人才乐居地。
一个又一个重大创新平台汇聚新区。去年7月10日,湖南省首个揭牌的省级实验室——湘江实验室在北斗产业园成立,揭牌之时,便已有19个院士专家团队入驻,并建成7个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周柯宇 摄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先进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科创平台相继落户新区,截至目前,新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省级创新平台突破650多家。
华为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腾讯智慧总部、华为研究院、鲲鹏产业基地等新型产业创新载体扎堆落户。这些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与原有的各类创新载体一起,吸引了更多创新资源汇聚,加速了湖南湘江新区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步伐。
搭平台,促转化,新区以实招积极引导区内制造业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完善零部件制造体系。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行动,大力建设麓谷人才小镇、侨梦苑等人才聚集区,启动了人才公园、人才大厦等项目,让全国英才聚集。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创新推出“千博万硕”引才工程。目前,新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6名,省级以上高端人才325人。
创新驱动在全面发力中激发澎湃动力。
在新区,“制造湘军”的崛起也正是创新驱动的成果。
新区创建北斗产业研究院、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20多个研发平台,新建科创成果转化面积70多万平方米,入驻科技型企业5000多家,发挥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全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作用,一大批科创成果在新区实现了就地转化。去年,新区专利授权量达1.2万件,目前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787家。这些成绩,彰显着新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让新区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征程上留下醒目注脚。
目前,新区正继续实施“十大创新引领项目”“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对先进运载装备与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升级建设项目等十大创新引领项目,新一代半导体封装高性能热界面材料关键技术、工程机械专用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等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坚持挂图作战,加大联合攻坚力度,争取尽早取得突破。规划中的湘江科学城总用地规模约145平方公里,总体定位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示范区、长株潭融城发展示范区、湘江西岸科创走廊核心区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
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优化管理体制,是去年新区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新区在坚决贯彻中央的明确要求,坚决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同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域一盘棋,主动拥抱改革、扎实推进改革,不遗余力促发展。
政企交流早餐会,这是湖南湘江新区近来一道独特的风景。自去年10月以来,两个多月内的十余场早餐会,新区相关领导及各产业链链长“做东”,邀请辖区企业代表“做客”,围绕航空航天、现代金融、智能制造、工程机械、科技服务等产业链、创新链轻松交流。早餐会后相关领导继续深入一线调研,实实在在为企业发展解难题,提振的无疑是企业发展的信心与干劲,优化的是服务企业的效能与营商环境。
“企业进一步发展,需要哪些支持,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协调解决?”新区领导干部纷纷走进企业,深入了解生产订单、要素保障、产能发挥、资金账款、产品库存、市场形势等生产经营状况,面向全区1379家企业开展“领导联点、干部联络”的点对点、面对面精准帮扶。
实践证明,营商环境是最好的软实力。如何才能以更优的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提升赶超中不落于人后?湖南湘江新区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扶持举措实。作为全省经济建设主战场,湖南湘江新区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大势,围绕支柱产业,制定并完善专项扶持政策,破解产业发展关键难点问题。“援企稳岗16条”“金融8条”等系列政策的精准扶持,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集群提供了“营养”。据统计,去年,新区为直管区企业减税降费约80亿元,累计兑现各类政策、产业扶持资金共32亿元。
2022年,新区完成管理体制优化,实现“三区合一”,三区83个部门整合优化为20个部局并明晰职能职责,望城三个街道(镇)完成移交托管,湖南湘江新区开启“再出发”的新征程。
在审批流程上“做减法”,2022年,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三集中三到位+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审批服务模式,初步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努力打造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行政办事效率最高、行政运行成本最低、行政审批过程最透明的新区。
在新区管委会第三办公区域的政务服务大厅,一个挂着“办不成事”标识的窗口,格外醒目。这是2022年3月,由湘江新区纪工委联合政务服务中心率先设立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与众不同的是,这个窗口专治“疑难杂症”,专接“烫手山芋”,专解“急难愁盼”。目前该窗口受理群众反映事项33件,按期办结率100%。

“企业百事通”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全区信息与资源,提供多样化企业服务,企业可在该平台实现事项一站式办理。新区也会及时梳理更新政策文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企业百事通”平台等渠道发布。1天企业开办、1天工程规划领证、10天施工许可……这样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的场景每天都在新区上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一项项改革落地有声,一次次服务深得民心。湖南湘江新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和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努力打造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舒心生活的亲商、安商、稳商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落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区上下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接续奋斗,以一域精彩为全局添彩。
相关阅读
2023-07-21 10:07:11
2023-07-21 10:06:03
2023-07-21 10:04:38
2023-07-21 10:03:34
2023-07-21 10:02:11
2023-07-21 10:01:04
2023-07-21 09:59:54
2023-07-21 09: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