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精神,响应落实开福区2023年“书香开福·开卷有福”全员读经典活动,更好地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开拓视野、启迪智慧,为“奋力强省会、建设大城北”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清水塘街道在首尚清水塘公众号开设“书香清水塘”专栏,每周持续更新干部群众读书心得,把阅读作为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
读《白说》有感
“哪怕全世界背过身去,书依然平等待你。”这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阅读感悟。《白说》一书是他演讲稿的汇总,分五个章节对国事家事进行辩证、理性而又有温度的探讨。通过读《白说》,让我对阅读有了新的理解。
其一,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世界。
这句话是白岩松在《白说》中对于读书表达的一个观点。千年前,荀子写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我想书籍,就正是脚下的高山、耳边的疾风,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
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可以说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
其二,阅读不在乎是否“有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读书实际都以是否对我“有用”为导向,有很强的功利性,直到我第一次读这一本书。书中描述有人询白岩松对他而言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哪一本,他的回答是:“所有读过的书都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慢慢地成长,变得壮阔深远。”我们在人生路上一直不停从书中汲取营养,无法界定到底哪本书最终塑造了现在的我们,阅读不在乎是否“有用”,最重要的是读书本身,而并非是读书带来的结果。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是当前我们很多人的读书现状,或是一时兴起,或是因为忙碌,买回来的书就闲置于家中,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过于在乎功利性的阅读,使得不少书其实并没有转化成阅读体验,只是浮于表面,不如抛去“有用”“无用”的判断,享受阅读。
其三,要敢于阅读。
从龟甲木椟,到兽皮贝叶、线装卷轴,再到电子书籍,知识的呈现形式因时而异。在如今这随时获取海量信息,知识爆炸时代,我们的阅读不再是“是否有书”的问题,而是“如何读好”的问题。在《白说》中,白岩松表达了对于互联网阅读的担忧——“我担心来自互联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你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我想,要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当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时,不聚精会神、刻苦钻研不行,不甘当学生、虚心请教不行,不勇于质疑、善于积累不行。诚然,每个人都喜欢在阅读中自我求证,但打破自我“茧房”,挑战“难读之书”,才能为自己拓展新的境界。
相关阅读
2023-08-09 10:46:46
2023-08-09 10:43:55
2023-08-09 10:42:13
2023-08-09 10:39:39
2023-08-09 10:37:36
2023-08-09 10:36:07
2023-08-09 10:35:12
2023-08-09 10:33:22